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一作视频解读 | Plant Communications | 川农郑顺林团队揭示马铃薯通过根系分泌物招募促生菌缓解连作障碍
发布时间:2025-07-28

在现代农业高强度耕作背景下,连作障碍成为制约作物持续高产的重大难题。马铃薯作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其生产面临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研究表明,连作障碍常由土壤自毒物质的积累、土传病害频发及微生态失衡共同造成。在此背景下,植物是否具备通过调控根际微环境来自我缓解连作胁迫的能力?这一科学问题尚未在马铃薯中得到明确解答。为此,研究者聚焦于马铃薯苗期阶段,深入探索其对长期连作胁迫是否存在自主适应机制及其潜在的微生物招募策略。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郑顺林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Plant CommunicationsIF=11.6,一区Top)上发表题为“Self-alleviation of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in potato via root exudate-driven recruitment of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昊为泰微生物Accu16S®细菌绝对定量测序专利技术系统揭示了长期连作条件下,马铃薯通过分泌特定根系代谢产物川陈皮素nobiletin)招募高产IAA的促生菌Pantoea sp. MCC16,从而提升根际生长素含量,促进不定根发生,缓解自毒胁迫下苗期生长受限的过程。本研究为理解作物自主调控根际微生态以应对连作胁迫提供了新范式,并为开发绿色可持续的马铃薯栽培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1.jpg


英文题目Self-alleviation of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in potato via root exudate-driven recruitment of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

中文题目:马铃薯通过根系分泌物招募促生菌缓解连作障碍的机制研究

发表期刊Plant Communications

影响因子11.6(一区Top

发表时间20255



研究亮点


1.首次发现马铃薯可自主分泌川陈皮素招募特定促生菌以缓解连作胁迫,明确了作物与有益微生物互作的时序特异性。

2.利用昊为泰Accu16S®细菌绝对定量测序专利技术,精准揭示了Pantoea sp. MCC16在苗期第20天的丰度激增现象,体现出定量技术对关键时间节点微生物变化的高灵敏度。

3.建立了根分泌物有益菌根系激素不定根发育调控路径模型,丰富了作物根际信号调控理论。

4.证明了连作胁迫下的植物具备微生态自适应能力,为农田土壤抗性培养提供了实证支持。

5.筛选获得高产IAA菌株Pantoea sp. MCC16,具备未来微生物菌剂开发潜力。



16S绝对定量测序在文章中的核心作用


1、绝对定量测序直接测出在苗期第20天时根系招募的功能菌Pantoea sp. MCC16的真实数量,这种定量关联为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

2、非靶向代谢组学与16S绝对定量测序联合分析,终筛选到了11种与Pantoea sp. MCC16呈显著正相关的代谢物质用于后续验证。



研究内容解读


研究者首先进行了连作障碍表型及根系生理特征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非连作条件(NCC),连作马铃薯(CC)在苗期10天(DAE-10)至20天(DAE-20)时的不定根数量明显下降,根系生长素(IAA)含量亦显著受抑,但在20天至30天(DAE-30)阶段,CC马铃薯的不定根数量迅速上升,IAA水平恢复甚至超过NCC(图1A),提示马铃薯可能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机制。与此同时,CC土壤中香兰素含量在各时期均高于NCC土壤,表明连作土壤中自毒物质的持续积累(图1B)。马铃薯在CC处理下地上部与根部干重明显低于NCC组,终产量降低约24.43%(图1C)。进一步分析根中IAA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发现,CC马铃薯IAA合成基因StYUCCA5StTAR2在整个苗期均显著受抑,而响应基因StARF3StIAA4在第10-20天被激活,说明连作胁迫条件下植物可能借助外源IAA进行补偿响应(图1D)。

2.jpg

1. 马铃薯苗期在非连作(NCC)与连作(CC)条件下,在苗期10天(DAE-10)、20天(DAE-20)和30天(DAE-30)不定根数量与IAA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土壤中香兰素含量、植株生物量及IAA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随后研究者开展了土壤灭菌试验,验证微生物在缓解连作障碍中的作用。结果发现,CC土壤中IAA水平和不定根数量明显高于灭菌处理,表明功能微生物在CC土壤中发挥重要作用(图2A-B)。随后通过根际微生物移植试验发现,仅第20CC微生物群落可显著提升不定根数量和IAA水平,并显著提高产量(图2C)。

3.jpg

2. 根际微生物对马铃薯IAA积累与不定根形成的贡献。A) 在灭菌与非灭菌条件下,NCCCC土壤中IAA含量与不定根数量的变化。B) 根际土壤移植试验中NCCCC土壤对IAA含量和不定根数量的影响。C) 连作(CC)马铃薯苗期不同时间点的根际微生物群落对IAA积累与不定根形成的影响。


之后,利用昊为泰微生物绝对定量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根际菌群进行分析,发现CC20样本中细菌多样性升高,其中Pantoea sp. MCC16仅在该时间点大量富集(图3A-C)。该菌株IAA合成能力显著,远超NCC筛得的功能菌株(图3D-E)。盆栽验证显示,MCC16处理可提升IAA水平、激活IAA响应基因并显著促进产量提升(图3F)。

4.jpg

3. 昊为泰绝对定量测序揭示不同处理下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筛选出Pantoea sp. MCC16A)不同苗期阶段NCCCC条件下根际细菌的b多样性变化。B)不同时间点NCCCC条件下丰度排名前十的细菌属的绝对丰度。C)只在马铃薯出苗后第20天出现的特有ASV筛选。DMCC16与其他分离菌株的IAA合成能力比较。EMCC16处理下马铃薯根中IAA响应基因(StARF3StIAA4)的表达水平。F) 接种或不接种MCC16的马铃薯产量表现。


为解析MCC16的定殖驱动机制,研究者采集了CCNCC不同苗期的根分泌物,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仅CC20的根分泌物可在苗期显著增加MCC16的定殖(图4A),并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29种在CC20中特异上调的代谢物,其中11种与MCC16丰度显著正相关(图4B-D),川陈皮素(nobiletin)表现出强趋化性(图5A)。

5.jpg

4. 促进MCC16富集的根分泌代谢物筛选。A)来自不同苗期阶段的根分泌物对IAA含量和MCC16丰度的影响。B)不同处理组根分泌物代谢谱的主成分分析(PCA)。C)根分泌物中29种差异积累代谢物的丰度热图。D)差异代谢物与MCC16丰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进一步实验证明,川陈皮素可显著增强MCC16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图5B),在连作土壤中注入川陈皮素可显著提高目标区域内MCC16的丰度,证实川陈皮素在连作土壤中仍具有招募MCC16的作用(图5C)。盆栽实验中,川陈皮素和MCC16均可显著提升马铃薯产量,其中前者主要提高块茎数量,后者主要提高单个块茎重量(图5D-E)。

6.jpg

5. 川陈皮素作为关键信号促进MCC16定殖与植株生长。AMCC16对川陈皮素的趋化反应。B)川陈皮素对MCC16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C)外源添加川陈皮素后MCC16在根际土壤中的绝对丰度变化。D)外源添加川陈皮素对马铃薯苗期不定根数量的影响。EMCC16、川陈皮素单独或联合处理后马铃薯的产量性状变化。


后,研究者构建了马铃薯缓解连作障碍的机制模型:连作马铃薯在香兰素胁迫下于苗期第20天分泌川陈皮素,定向招募Pantoea sp. MCC16,提升根际IAA水平,促进不定根形成,恢复植株功能,从而实现对连作胁迫的自我缓解(图6)。

7.jpg

6. 马铃薯自我缓解连作障碍的机制模型图。连作胁迫下,马铃薯苗期第20天分泌川陈皮素,定向招募Pantoea sp. MCC16,提升根际IAA水平,促进不定根形成,缓解生长受抑表型,实现自我修复和产量恢复。



总结与意义


本研究利用昊为泰微生物扩增子绝对定量测序技术,精准揭示了马铃薯在长期连作胁迫下,通过自主分泌川陈皮素定向招募Pantoea sp. MCC16,提升根际IAA水平,促进不定根发生,从而缓解自毒物质香兰素所致的根系发育障碍的全过程。研究构建了根分泌物有益菌招募—IAA积累根系恢复的调控路径模型,为马铃薯及其他作物应对连作障碍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利用植物自身调控微生态实现绿色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于昊为泰 

2.jpg


copyright © 2008-2023 昊为泰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

沪ICP备2024100827号-2  沪ICP备18028200号-1 
logo01.dd7ff50e.png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6782号